一、孩子不听话,是父母心中的一大心病
孩子不听话是目前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工作闲余之时,大家坐在一起,每当谈论起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常能听到父母对孩子不听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情况不知该怎么办。
的确,目前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一般比较优越,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总是尽量满足,一些孩子主观性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管事情对错,都要别人迁就才肯罢休,否则就顶撞父母。人性、逆反、大发脾气是这些孩子们的显著特点。
一位15岁的男生,从小没有养成做家务的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也比较差。上初中以后,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帮家里做一些事情,但孩子却不会做,因而责备增多,有时打骂。到了初二期末考试时,孩子三门功课不及格,他认为自己成绩不佳是父母造成的,从此白线出对父母的强烈反感情绪,尤其是对父亲。他不让父亲进他的房间,不许他动自己的东西,动辄就发火、骂人、毁物。一天,他用旧纸在厕所里点火,母亲劝止他,他就和母亲大吵起来,扬言要改名,单立户口,自己独立生活。
父母们经常会遇到上述类似的现象,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十分任性,他们脾气大,一旦自己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向父母和他人发火,甚至闹个不停,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些孩子倔头倔脑、软硬不吃,一股火劲,对父母的要求和意见几乎是充耳不闻。在家理或学校理,明明自己有过失,却对老师、家长的批评置若罔闻,甚至横眉冷对,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还有一些孩子自负清高、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在自己周围树起一道无形的墙,与大多数同学都无往来。
面对执拗、对抗的孩子,一些父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少数父母用惩罚来对付孩子,而结果却事与愿违——面对父母的惩罚,孩子又变本加厉,变得更加不听话。
二、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是其逆反心理的反映
孩子不听话,就其心理根源来说,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祟。
逆反心理是一种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孩子不但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反而会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为了维护“自尊”,而对父母或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有“不听话”,与他人尤其是与父母和老师“较劲儿”、“对着干”的现象存在。这种与常理相悖,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有三个逆反期:
第一个逆反期是在三岁左右,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了,对成人的要求及安排往往会逆向而行。这一时期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如果父母能正确对待,孩子则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往往趋于软弱或优柔寡断。
第二个逆反期是孩子十来岁的时候,这时孩子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感觉,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所以经常会和父母的想法发生冲突。
第三个逆反期是孩子的青春期阶段,这期间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比较强烈,但他们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或极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又多种多样,所以想独立生活,但一时还做不到。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不定型、可塑性大,只要父母善于引导,是可以对其逆反心理实行有效的控制的。有的孩子具有逆反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都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
心理学家把孩子身上逆反心理的表现,做了如下几种区别。
第一种是超限逆反。所谓超限逆反,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父母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即孩子执意表现出与父母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种是情境逆反,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扔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地布置学习任务),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心不在焉或根本就听不进去,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种是禁果逆反。所谓禁果逆反,是指孩子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解除,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逃课去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都属于禁果逆反。
第四种是自主逆反。所谓自主逆反,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父母或老师用呵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孩子或学生,等等,都会引起孩子或学生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或不理睬。
第五种是失横逆反。如父母或老师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去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可能被孩子或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失衡逆反。
此外,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孩子由于性格一场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癖、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架、打骂等方式对抗老师、父母或同学。
三、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治标莫如治本
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不但对青少年的学习非常有害,而且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而大声喝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消极抵触,藐视对抗等。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处处和父母对着干,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父母不恰当的教子方式和行为。一旦明白了逆反产生之源,父母就应该“正本清源”,以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有时候,逆反行为,是和年龄有关系的,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修课”,孩子有轻微的叛逆行为,父母不用大惊小怪,不要认为孩子是学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关怀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阶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此种叛逆行为会逐渐消失。
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出了正常范围值,父母就应予以重视,通过剖析原因,以及巧妙的沟通、引导来消除或缓解孩子这种不正常心理。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找出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认真分析,父母就会发现,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有恨大的关系。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经常表现的很逆反。但当孩子讲错一句话或办错一件事,父母觉得不满意而对其大声指责或责骂时,孩子心理受到刺激,才大声对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这样,孩子便会逐渐形成逆反心理。父母以传统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不对的。
(2) 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不满
许多时候,孩子对父母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为不满意,但又不敢对父母说出来,就以不挺大人的话等方式来发泄他的不满。
(3) 从小养成习惯
教育孩子要从孩子小时候做起,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而溺爱孩子,使孩子有了错误不改正。孩子长大后,习惯已经养成,再改就晚了。
(4) 家庭关系不和
家庭破裂:孩子心伤难以弥合
破裂的家庭本属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之一,由于当今破裂的家庭日益增多,而且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应引起父母的重视。
作为孩子的父母,在长年累月的相处过程中,免不了有些磕磕绊绊。有时静下来双方坐在一起,互相商讨一下,也就没事了。可许多家庭,却在这一方面走入了另一误区:过不成就离,完全不顾孩子的将来,没有可道德伦理的约束,或仅凭法律解决,把孩子推给另一方,此时的孩子就像一个沉重的大包袱,谁都不想抗。其结果呢?孩子自己会怎么想?大人也许觉得孩子不懂事。可他们忘了,孩子也有心,他(她)会用心和感觉来感悟一切!还有可能的是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对感受较大的事物牢牢地记住在了心里,用不泯灭,从而引起了对父母、对社会的一种反感和抵触,有时还走极端,采取报复手段。下面是一个在破裂家庭中生活着的孩子所叙述的故事和内心呐喊。
小时候,我不懂父母为何那么喜欢吵架,我幼年几乎是在父母的吵闹声中度过的。那时候,我发现父母吵架时那么凶,打起架来谁都不示弱,往往是见血才罢手。每当他们打架时,我总是吓得魂飞破散,浑身哆嗦,尿也憋不住了。后来,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接着,一位漂亮姑娘成了我的后妈。我原来的妈也嫁人了。可是,刚过了两年,我的后妈跟一位老外走了。后妈走了之后,我父亲的心情特别不好,抽烟、喝酒,也不想上班,酒喝多了还骂我,有时摔家具,弄得家里恐怖极了。有一天,父亲喝得半醉,走路疯疯颠颠的,不断的叹气,有时发出似叫似哭的声音,我大着胆子劝他,没料,爸爸给了我一个重重的耳光,我被打得脸上火烧似的,眼睛里冒金花。爸爸还说:“你为啥不跟着你妈,要跟着我?就是因为有你我才留不住她,现在她走了,我怎么办?”我实在莫名其妙,心中受了委屈,但我还是强忍着劝说父亲,我一边哭一边说:“爸爸,你不要这样,我很理解你,但你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爸爸恶狠狠地揪住我的耳朵说:“当初我要你叫她妈妈,你死也不肯叫,并说你只有一个妈妈,但不是她。都是因为你,使我与她的关系产生了裂痕,要是没有你,她不会离我而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又一次类似的事情发生,我总是要被父亲打一阵,骂一阵,他感到在我身上发发怨气才舒畅些。当爸爸恢复常态后,又觉得很后悔,可是父亲给我心灵的创伤实在太重了。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知何时才能了结。
其实,父亲与母亲的离异以及后妈的离去,都是父亲自己造成的,怎么能全怪我,父亲把怒气发在身上,有时我想,我也要寻找发泄的缺口……
可以说,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别说学习,就是吃饭也会觉得无味,心里定会总是被莫名其妙的东西堵着。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父亲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如果家庭破裂,往往是不仅难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大多还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其结果必然摧残孩子的心灵,减弱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受到重创。据研究,孩子长期生长在破裂的家庭环境中,会产生种种不良的性格、心理。例如,长期有父爱无母爱,孩子容易滋生自大粗暴心理;长期没有父爱只有母爱,孩子容易胆小怕事,变得没有主见;而既没有父爱,又没有母爱的孩子最为危险,极容易让社会环境中各种坏习气和不良思潮渗人。
可见,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永难磨灭的创伤。
如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孩子厌恶父母的行为,但又无可奈何,只好逃避。
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平等沟通
许多时候,父母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父母的。但是,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所以父母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从感情上、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2) 以身作则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但自身行为却很随便,孩子觉得,当父母的自身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听管教。所以,做父母的应该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传,一旦父母行得端、做得正,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听父母的教导。
(3)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因为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时,父母大多会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适得其反。要是父母先不动声色地观察孩子的兴趣,了解情况,譬如和孩子一起议论他心理崇拜的偶像等,然后再作适当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当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的时候,孩子也就能够接受劝告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愿意和父母融洽相处,都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4) 艺术地批评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要是父母先对孩子的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的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乐意接受。
(5) 循循善诱
有些问题,如早恋,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去思考问题。同时,用具体事例感变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