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是带着难题、烦恼、焦虑、抑郁、恐怖心理上床,精神紧张或过于兴奋,不给自己入睡的机会。
有人一到傍晚临睡时,就担心、发愁,预感到要失眠,一上床便处在〝又要睡不着了〞的失眠恐怖状态,他把夜晚的睡眠当成了无法战胜的恶魔,心理学称之为〝预期性焦虑〞。
还有一种人,本人睡眠很好,当他睡着之后,有人把他搬到另外一个床铺上,或在他脸上画了〝眼圈〞,他都不知道,这时把他推醒后,他坚持说〝根本未入睡〞,问他眼睛四周的圈圈从何而来,他无言以对,但仍坚持说未睡觉,有人称为〝主观性失眠〞。
人的一生既有惊恐、悲伤、烦恼、挫折、不满和失落感等消极情绪,也有兴奋、愉快、满足和幸福感等积极情绪,消极的情绪往往使人失眠。有些人睡前不管有兴奋或痛苦的事,只要一躺到床上,白天碰到的事情就像播电影一样,总是在脑海中浮现,无法摆脱,越是不想就越想,翻来覆去,辗转不安,以致一整夜都不能很好地入睡。这种情绪影响是由于白天生活中累积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压抑未能很好地得到解除,使不良的情绪影响比较强烈,或因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对生理变化缺乏调节和应急能力,因而精神上的过度兴奋,必然导致失眠。
心理医生提醒广大“上班族”:现代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睡眠透支已成为一种都市流行病,大家不妨在白天“打个盹”,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体力,保持最佳状态。“打盹”的最佳时间是下午1—3点,但夜间入睡困难的人最好不要在白天“打盹”。
失眠者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案例:20多岁的王小姐是某医院一名护士,长期上夜班,原本睡眠很好的她近几年来逐渐出现睡眠障碍,有时整晚都睡不着。一开始,她怀疑自己是神经衰弱引起的单纯睡眠问题,便服用安眠药,但效果不佳,后来,她对睡眠产生了恐惧感,甚至看到床就感到害怕。由于睡眠不好,王小姐变得容易紧张,怕烦,记忆力和注意力也明显下降。
处方:心理咨询专家认为,失眠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症状,失眠者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可向心理医生求助,帮助自己找到造成失眠的心理因素,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适应能力,重建心理平衡,克服睡眠障碍。而且,失眠者要对睡眠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为睡眠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障碍担忧,多数人有可能自然痊愈。
心理专家说,目前有7种人群容易患失眠:作家、记者、演员、白领、设计师、创意人、上夜班的护士、司机、保安、超市员工等,全日医疗陪护。他建议,这些人群应尽量保持规律的睡眠,合理安排生活,适当工作、娱乐及运动,睡前1—2小时停止紧张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或者培养一套辅助睡眠的习惯,如睡前用温水洗脸、洗脚、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