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个厨师做了一桌好菜给客人吃,其中有一道菜是他觉得最好的和最喜欢吃的烤鸭。当客人在用餐时,他偷偷躲在门后看,见只有一位客人吃过烤鸭,其他人均未动过烤鸭。他愈看愈生气,终于他忍不住了,拿起一把菜刀,怒气冲冲的大骂客人为啥不吃烤鸭。
你一定觉得这位厨师疯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次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男友对女友、太太对先生、上司对下属的身上啊!
父母伤心:我一辈子都是为了你,你却不孝顺我。
男友抱怨:我没时间陪你,是为了我们俩人的将来。
太太委屈: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都为了这个家。
上司气愤:我这么辛苦的辅导你,你却背叛我。
为什么我们努力的付出,却得不到对方的满意与认可?为什么愈努力,我们的关系愈脆弱不堪?为什么我爱得愈深的人往往伤我最深?……
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公园广场里充斥于耳的是如此之多的关于“付出”、“努力”“爱”的悲惨故事。不禁想问问这些“痛苦”的朋友:你是真的在“给”,还是在“要”?
生命中有些游戏规则是必须要了解的:爱的最后界定权,不是付出方,而是接受的一方。
正如上面的“厨师”一样,决定烤鸭是不是最好吃的,不是你的主观感觉,而是客人的感觉。假如你一定要客人和你有同感,那就是一种“不尊重”,一种心理上的“侵略”。
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在用心的“爱”着他(她)时,对方却感受不到那份爱;我们认为自己一直默默的为他(她)“无条件的付出”,而对方却认为我们一直在“索要”?!于是,我们倍觉“受伤”、“不被理解”、“不被爱”,这种感觉四处流淌,于是乎,满大街小巷传唱不绝的是“为什么我爱的人伤我最深”的悲情哀曲了。
试问一下自己:你曾真的爱过对方吗?你有能力去爱人吗?也有能力接受别人的爱吗?
爱与被爱都是需要能力的。有能力的付出与有能力的接受是同等品质的能力。当一个心灵匮乏的人说,他“付出”了许多却没有回应;他说给了别人很多的“爱”,你相信他吗?连自己都没有,又拿什么去给别人?
事实上,当我们因“爱”而觉得“受伤”时,一定是在向对方“要”——对方的接纳、认同、支持、理解、爱、关怀。
不要再执迷不悟啦!放弃“不是我的错,都是月亮惹的祸”的错误执念吧。认清自我的真貌,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不足、脆弱、匮乏,本着“我要为爱负一百分的责任”的心态,提升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