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自己有强迫症,“强迫症”这一词在我们生活中也耳熟能详,那强迫症到底是什么样?怎么治疗?下面我分享一个我个人在心理咨询接诊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关强迫症的案例,为了保护患者隐私,在征得来访同意后,以匿名的方式呈现,希望借此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社交、生活。
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
一、一般资料及个人陈述
小赵,女,20岁,独生女,就读杭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小赵因各种不必要焦虑和担心而感到很困扰,备受煎熬。比如:怕被洁厕剂腐蚀而不敢靠近;担心大小便后身上留有异味,会反复擦拭;怀疑自己是否偷了别人东西,即使不断回忆和确认仍不能安心等。
小赵自述初中起就有很多担心和焦虑,如担心丢东西、担心门没锁好,总要反复检查才放心。高中开始演变为对清洁卫生和细菌很在意,如担心接触公共卫生间门把手而感染细菌,要反复漂洗衣服直到完全没有泡沫等。
进入大学后,小赵感觉状况变得更为严重了。有一天小赵洗衣服时,突然开始担心室友放在洗漱台上的洁厕剂会不会倒进洗衣盆里了,而自己如果穿了染上洁厕剂的衣服后身体会被腐蚀。这种焦虑驱使小赵在洗完衣服后总要在头脑中一遍遍地回忆整个过程,或通过减少洗衣服频率等方法来缓解;但这些方法均只能在短期内凑效,时间一长小赵又会对新的细节不放心。大二时,好友手机被偷,小赵又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无意间也偷了别人东西;还担心大、小便后留有臭味,要反复擦拭。小赵自述每天都会花费2、3个小时在各种焦虑和确认上,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有时候她也觉得自己的焦虑过度了,没有必要,但难以停下来。
小赵母亲是公务员,父亲做生意,家庭关系和谐、经济状况较好。母亲在生活上照顾细致对小赵期望高、要求严格,犯错时会严厉批评。7岁时父亲生意遭遇重大亏损,母亲辞职与父亲外出打拼,小赵不得已被送回镇上奶奶家念书。
奶奶重男轻女,对小赵比较冷落。在小赵的记忆中,自己一直脏脏的,穿着打扮比较土气,常被男生欺负。小学3年级时,一次上学路上不小心踩进粪池弄脏了鞋子,被同学们嘲笑,小赵感到非常难过和自卑。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小赵从不把这些事情告诉父母。高中时,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恢复,小赵再次回到父母身边。她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希望考上好大学、改变家庭的命运。
二、初步评估和诊断
通过对小赵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庭史的梳理发现小赵有如下强迫思维:“洁厕剂会不小心倒进洗衣服的水里,我会被腐蚀”,大小便后担心“我没有擦干净”,看到贵重物品时想到“我可能顺手牵羊偷了别人的东西”或“我会不会偷了收银台的钱”等。为了缓解自己强迫思维,便发展出以下强迫行为:大便后反复擦拭20多次,在商店门口反复检查自己的书包和衣服口袋10多次;还有一些在头脑中进行的仪式化行为,如洗完衣服后在头脑中一遍遍地回忆整个过程。对小赵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进行归类,发现小赵的强迫性思维主要与污染、攻击有关,强迫行为主要是清洗类和检查类。
心理量表评估:SAS标准分=54,SDS标准分=57;Y-BOCS=25,综上,可作强迫症诊断,但小赵对自己的强迫症状具有一定的自知力,能意识到强迫的想法可能不是真的,强迫症状总体上在可控范围内。
三、个案概念化
在小赵的早期生活经历中,严格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分离、受奶奶冷落、被同学欺负等负性经历,使小赵逐渐形成了诸如“我不够好、外界是危险的、我不可爱”的信念,以及与“完美主义、高估威胁”等主题相关的强迫信念。之后,上述信念系统与特定生活经验(如踩到粪池里、好友手机被偷)相互作用,使小赵对污染和名誉有关的刺激特别敏感。当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她倾向于做出威胁性的、灾难化的解释,如“我身上有异味,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可能偷了别人东西,我的一生都完了”等。这些解释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恐惧,驱使小赵采用反复检查、确认或回避等强迫行为来暂时缓解,但也由此进入了强迫的恶性循环中。
四、心理干预
通过对小赵的症状进行分析和评估后,制定具体的心理咨询方案和策略,具体的咨询过程如下:
1.第1-2次,理清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的关系
引导小赵发现诱发强迫观念的线索(洁厕剂、大便、小巧的贵重物品),理清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的关系,帮助小赵认识到自身对闯入性思维的解释、仪式化行为和回避/逃避行为在强迫症状的形成和维持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以洁厕剂这一线索为例,小赵每次在宿舍水池洗衣服,旁边放着洁厕剂,一看到他,就会有一种闯入想法:“我会不会不小心碰到洁厕剂,我可能把洁厕剂倒进了洗衣盆里”,进而大脑会自动进行闯入性解释——我的衣服会被腐蚀,我穿了沾有洁厕剂的衣服全身也会被腐蚀掉,随之引起情绪上的焦虑和害怕。为了缓解焦虑和害怕,小赵尽可能减少洗衣服的频率;不得不洗衣服的时候,她还在头脑中想象洗衣服的位置和洁厕剂中间有一条线,洗衣服过程确保身体不越线。洗完衣服后,还在头脑中反复回忆,确认洗衣服过程总自己没有碰到过洁厕剂,是否越过那跟线。
2.第3-4,缓解焦虑情绪
考虑到小赵自初中起就持续体验到焦虑情绪,我在第3~4次咨询中首先教给小赵有关情绪觉察、接纳和放松的技术,再布置家庭作业,以降低其生理唤起程度和总体焦虑水平。
3.第5-7,认知重建
聚焦于小赵在具体情境下的“解释/评估”进行认知重建。例如,针对在洗漱台洗衣服(靠近洁厕剂)这个情境中出现的灾难化解释“我的身体会被腐蚀掉”,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证据法等认知技术,引导小赵认识到洁厕剂被自己无意间倒进洗衣盆的可能性没有那么大,危害也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对另外两类担心采用相似的工作方式,小赵典型的强迫信念有所松动,焦虑情绪逐渐下降。
4.第8-12,暴露与反应阻止技术
针对三大类焦虑线索制定出跨类别的暴露等级表,并由到强进行逐级暴露。每次进行暴露训练后,继续讨论实际暴露与预期的差别不断与暴露原理相连接,巩固已发生的认知改变。回去后小赵需要进行相应的、较为密集的自助暴露练习。
5.第13次:巩固技能,鼓励应用
通过小赵的表现、心理测试评估的结果,以及我的个人观察,发现小赵的强迫症状和焦虑情绪得到很大程度上缓解,两人协商,结束咨询。在结束之前并回顾咨询目标,巩固咨询效果,并鼓励小赵将咨询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治疗建议
小赵这个患者强迫症的症状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加上小赵本人比较排斥吃药。因此,我主要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放松训练等技术。
但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我更推荐心理治疗、药物二者联合治疗。药物治疗最常用的处方药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强迫症的心理治疗中大力推荐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认知行为训练,个体能更有效地战胜强迫思维,挑战仪式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