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高二女生,在班主任的建议和陪伴下来心理辅导站。从她进来时的神态,我发现她十分腼腆,明显有些害羞的样子,我猜想这大概跟她的心理困扰有关;从她依偎班主任的样子可以看出,班主任对心理辅导已经作了较好的介绍。班主任简短介绍了两句就回去了。我请她在我斜对面来访学生通常坐的位置上坐下来,并给她倒了一杯开水。坐定之后,我简要介绍了心理辅导的性质和基本原则之一——保密原则,让她放心地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来交流。然后,她便开始在我的引导下描述自己的感受。
两周前的星期六回家,像往常一样,晚上和家人一起看电视。看的是一部恐怖片,尽管很害怕,还是看完了,但其中一段镜头却总是顽固地留在脑海,挥之不去。那是一段与女主人公有关的情节,令她相当后怕,心里不由自主地想,事情万一发生在自己身上那是多么可怕啊。看完电影,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脑子里总是闪现那些画面。她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都给姐姐谈了,姐姐说那只不过是电影而已,没什么好怕的,睡一觉就没事了。她点点头,重复着姐姐的话回到自己屋里,“睡一觉就没事了”,很迟才迷迷糊糊地睡去。第二天家里事情多,一整天都没有再想起过昨晚的电影。下午5点多,与通常一样,她独自一人回学校。渡船离岸,她仍然沉浸在一天的回想中,心情相当愉快。1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船很快就要靠岸了,这时,一声汽笛把她唤醒,就要到学校了,突然她感觉莫名其妙地心慌起来——往常可不是这样。昨晚的电影画面,突然又闪现在眼前,她感到有些害怕,甚至有些发抖,她感觉到自己的目光慌乱了,不敢正视别人。她心慌意乱地回到学校,宿舍里几个同学都说她今天看人怎么有点怪怪的,问她是否不舒服,她说没什么。随后的几天,她都过得很辛苦:怕单独和男生在一起,怕单独一个人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生,怕自己会冲上去,怕自己会突然脱掉衣服,怕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这些均是影片中的类似情节)她不敢去迎对任何男生的眼神。一星期下来,大家都觉得她不像往常那样安然、愉快,而是怪怪的,总给人有些神不守舍的感觉。班主任很关切地轻声问她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只是有些不舒服,或许过几天就会好的。又是周六了,她跟姐姐谈了一周来的感受,姐姐说,不要胡思乱想,把注意力用在学习上,过一段时间就正常了。接下来的一周,她便埋头学习,希望能够淡忘这一切。一周下来,仍然不能消除那些想法,要好的同学也鼓励她说过些时间就没事了。班主任又一次找她谈心,她动情地说了自己的感受,班主任开导和安慰她,稳定了她的情绪,最后建议她找心理辅导老师谈一谈。
听了她的叙述,结合班主任事先的介绍,我把问题定位为异性恐怖症:比较特殊,由偶发事件(恐怖电影)引发,针对特定对象(男性、同龄、帅的),迎面相遇或狭路相逢表现最为明显,程度比较轻(相对逃避单独相遇的情形,仍然可以自控地应付)。我拟采用放松技术、系统脱敏技术,结合注意力集中技术,帮助她克服恐怖情绪、消除恐怖意象。
第一步:学习放松技术
鉴于她处于心慌意乱的状态,我首先教她练习循序渐进的肌肉放松技术。15分钟后,明显感觉她镇静些了,她自己也感觉心情平稳、轻松了许多。
第二步:解释说明
我认为,来访者在镇静的心态下比较容易客观地谈论问题,对面临的问题更容易有清醒的理性的认识。按照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对事件的不合理情绪源于主体对该事件的不合理看法(或观念)。那么,我们只要改变(重新建立或澄清)来访者内心的看法,使之合理化、正常化,就可以达到控制或消除来访者的不合理情绪(如恐怖、焦虑等)的目的。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位高中二年级的女生,合理的解释,我认为是必须的,当然解释的角度和深度要有所选择。我对她的解释要点是:一、简要地说,她所面临的困扰可以称之为异性恐怖症,是由看一场恐怖电影诱发的;(说明缘因在一定程度上有安抚来访者情绪的作用,更深一层也是一种“授人以渔”的策略,使她初步明白自己问题的原因)二、克服方法,一是进行放松训练,一是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再就是进行系统脱敏程序和注意力集中训练;(讲清方法、步骤,以便来访者恰当配合)三、说明需要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着急,不要有怕耽误学习的心理负担,要有信心。(一般而言,来访者都有较为迫切的求治心理,这样的说明能够消除过高期望给辅导程序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了这些解释说明后,下列的程序,才能进行得比较顺畅。
第三步:建立脱敏系统
按照系统脱敏技术原则,我们共同建立了“无焦虑-焦虑-有恐怖情绪”梯级系列情境:
与父亲面对面谈话
与心理辅导老师谈话
向数学老师请教问题
与心理辅导老师在路上相遇
与数学老师在路上相遇
与同班男生谈话
与同班男生在路上相遇
与陌生男生在路上相遇
与陌生青年男子相遇
第四步:实行脱敏程序
脱敏程序,分为现实脱敏法和想象脱敏法两种。现实脱敏法中,用于进行脱敏训练的情境都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或者是有意安排的但也是活生生的情境。想象脱敏法,则只需来访者在头脑里构想出所设置的情境,如同真实经历一样,不受空间、时间和人物等因素的限制。这里采用的便是想象脱敏程序。在9张卡片上写下上述9种情境。在做每一个情境的想象时,先进行放松练习,直到感觉轻松才进行想象。想象由辅导者话语提示。如果某一情境想象,感觉明显心慌,辅导鼓励面对它,不逃避,同时进行放松,等恐慌情绪消失后,继续想象下一情境。第一次,做至3;第二次做4和5;第三次做6和7;第四次做8和9。
第一次,比较轻松,很顺利完成任务。作业是当晚数学老师辅导时,问一至三个问题,她成功完成。
第二天进行第二次,想象时,有轻微的不安,但稍加鼓励就克服了,也顺利通过。
第三天进行第三次,这一次时间比较长,作想象时细分为几种情况(有女同学时与同班男生讲话,单独与同班男生讲话,有女同学一起时与同班男生对面相遇,单独与同班男生对面相遇)。作业是主动与同班男生打招呼(平时她比较内向安静,与男生的交往比较被动),主动请教男同学学习问题三次。作业也完成了。
第五天进行第四次:①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辅导者令她想象晚饭后独自一人走在校园一条较宽阔的路上,心情很轻松愉悦,这时路前端拐角处走来一个人,一个男生,一个自己不认识的男生(她报告说心跳加快,有些紧张,但不心慌),你继续轻松地往前走,路旁的大片草木正星星点点地开着小蓝花,你觉得非常漂亮,这时那男生已经走过你身边,你感觉很轻松,心情是愉快的,你继续欣赏那些小蓝花,一会儿后,满意地向教室走去。②停止想象,休息五分钟,与她谈刚才和近几天的感受。③五分钟后,让她自己想象与陌生男子在大路上对面相遇的情形,出现紧张情绪和冲动的想法时能够立即自我控制,比较顺利地完成想象任务。随后,辅导老师与她讨论电影中的镜头,她有些为难,但还是说了,我尽量让她说得完整一些,然后引导她分析电影情节的特异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虽然那是可怕的,但绝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更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实际上,我认为,她的那种冲动的想法是性心理能量的一种压抑的发泄,当然这一点并没有与她讲)。
第五步:自我巩固
接下来又是周六了,在往返学校的途中,她都必定会与陌生男子迎面而过,回家的时候尽量与同学一道回,来的时候如果能够约在一起更好,这样路上有人谈话,就会转移她的注意力。在以后,对于偶尔出现的冲动想法也不必介意,顺其自然,不必自己把自己吓坏了,把精力集中于学习和同学交往活动中,改变“特立独行”的习惯。
接下来的一周,她的情绪很稳定,班主任反映她比以往开朗合群了。这说明对她的辅导是比较成功的,这中间班主任和同学的支持和协助有很大的帮助。
讨论
恐怖症、焦虑症是较常见的心理异常。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在中学生中出现的几率是相当大的(当然,这是以心理辅导来访为统计基数的),原因我们可以追究至深层心理背景(如安全感、性心理困惑等),也可以简单地进行行为主义式的归因和控制。但我倾向于认同,一个人内心里的想法(有时并不是观念,而可以是涉及自身的生动的形象,即意象)直接决定了他对外界事物的体验和观察,特别是情绪情感。行为训练,理性认知矫正,对于调整和改变情绪行为都可以是有效辅导的组成部分。近年,由朱建军博士提倡的心理意象对话技术,对于调整人的情绪行为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武器,因为他找到了一个直接作用于影响人的情绪行为的中介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无须过多解释和领悟,减少了语言传达过程的障碍。北京海明心理咨询中心:给您一颗健康的心!!